一城烟柳、千年古韵、万种风情。作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楚雄彝绣,在一代代绣娘的传承下从大山深处走向国际市场,演绎了从“指尖技艺”到“指尖经济”再到“指尖产业”的时代传奇——6月9日,全国首个彝绣数字化产业园在楚雄正式启动建设。
5.7万名绣娘托举“指尖产业”
【资料图】
徜徉楚雄彝族自治州牟定县彝和园,在古色古香的道路两侧,随处可见自产自销的彝绣店铺,店内展示着色彩斑斓、琳琅满目的彝族服饰,让人爱不释手、叹为观止。彝和园牌坊下是省级文化产业园区,一处别致的楼院内,绣娘们十指春风,飞针走线,展厅里陈列着她们的上乘之作。
园区负责人告诉记者,目前,牟定县形成了以彝和园彝绣一条街、发科屯彝族刺绣街和化湖印象彝绣园区为主的3个彝族刺绣集中经营展示区。全县共有掌握彝绣技艺的民间艺人8700余人、彝绣企业和彝绣店150多家,覆盖了全县7个乡镇,彝绣产业产值超4000万元。
无独有偶,在距离牟定30多公里开外的楚雄市彝人古镇,汇集着楚雄州各路彝绣高手开店办厂,投资兴业。楚雄市大过口乡党委书记张靖介绍,作为“省级彝族传统文化生态保护区”,大过口乡拥有乡级彝绣车间3个、村级绣坊9个、绣娘1000余人,形成“乡有车间、村有绣坊、户有绣娘”的态势。很多妈妈留在了家里,背着娃、绣着花、养好家,实现了居家就业、坐地创收的梦想,化解了老人空巢、儿童留守等基层治理难题。2022年,全乡实现彝绣产值460万元,绣娘人均增收3100元。
今年2月,楚雄彝人古镇、牟定彝和园被省委宣传部、省文化和旅游厅命名为“全省文化产业园区”。
“楚雄彝绣拥有1700多年的传承历史,是中华大地璀璨夺目的文化瑰宝,也是传承楚雄彝族文化最生动的载体之一。”楚雄州委常委、州委宣传部部长李汶娟介绍,楚雄彝人古镇、牟定彝和园两个省级文化产业园共培养各级代表性彝绣传承人63人,彝绣经营户538户、彝绣车间56个、绣坊136个,逐步形成“区域有园区、县县有企业、乡乡有车间、村村有绣坊”的发展格局。目前,楚雄州5.7万名绣娘拿起绣花针在家门口就业。彝绣产业增加值从2012年的0.21亿元增长到2022年的2.45亿元。今年一季度,彝绣产业增加值实现4780万元,彝绣产业成为助力群众增收、推动乡村振兴的温暖产业、幸福产业。
楚雄彝绣 赵家琦 杨子双 摄
绣品变商品 绣片变名片 秀场变市场
“文化的生命力在于传承,更在于融合。”李汶娟说,楚雄州积极推动彝绣“走出去”“请进来”,全力打造合作共赢的楚雄文化新样本。
通过深化沪滇、闽滇文化合作交流,楚雄彝绣走进北京国际时装周、上海时装周、纽约时装周、米兰时装周,从乡村小舞台走向国际时尚大市场,跑出了特色化、高端化、产业化、国际化的加速度,实现了“绣品变商品、绣片变名片、秀场变市场”转变。近年来,楚雄彝绣与东方国际、肯德基、上海申孜实业、中智集团、莆田三福等企业建立合作关系,与福建省莆田市湄洲岛联手开发“妈祖文化”“楚雄彝绣”非遗联名文创产品,并在全球1.2万多个妈祖文创产品店线上线下同步销售。与英国、澳大利亚、德国、西班牙、葡萄牙等国家服装企业建立合作关系,完成出口订单510万元。
为推动彝绣产业发展,楚雄州成立了由州委宣传部牵头抓总的彝绣产业工作专班,组建州文化发展有限责任公司、彝绣产业联合会,出台支持文化事业文化产业繁荣发展的37条措施和加快彝绣产业高质量发展的6项政策,形成“1+1+N”政策体系。
在延链补链上,推出了银行专属贷款“彝绣贷”、保证纯手工绣品的“彝绣保”、降低彝绣企业物流成本的“彝绣邮”,率先在全国建立首个以“楚雄彝绣”为代表的手工刺绣标准,打造保证纯手工、楚雄原产地的“楚雄彝绣”区域公用品牌的“彝绣识”,量身定制彝绣手工刺绣行业标准的“彝绣标”,全力进行彝绣产品品质提升。
在市场化方面,组织参加各类国际展会活动,举办彝绣产品发布的“彝绣秀”,持续开展“妈妈制造”“妈祖文化”等彝绣合作项目,打造“彝绣造”,提升楚雄彝绣的知名度、美誉度和影响力。
在产业化方面,创意研发了“遇见楚雄”“绿羽仙踪”“福来云往”三大系列彝绣文创产品,打造彝绣特色文化产业孵化的“彝绣园”,推出体验彝绣传承精品线路的“彝绣游”,形成从开发端到市场端的完备产业链。
“楚雄彝绣产业起步探路,呈现出千村万寨‘花发满山’的景象,一次次的彝绣出圈,也是一次次共赢发展的合作之旅。”李汶娟说。
楚雄彝绣 赵家琦 杨子双 摄
谱写和美共生新篇章
天时、地利、人和,为楚雄彝绣产业发展注入了源远流长的活力和源源不竭的动力,启动建设全国首个彝绣数字化产业园正当其时,必将大有可为。
徐徐展开的产业园规划图上,未来的楚雄彝绣数字化产业园一目了然:园区管理数字化、服务企业数字化、交易数字化3个线上数字化平台和彝绣展示交易中心、产业运营中心、网红直播中心、内容创作中心、非遗培训中心、手工加工基地、非遗严选基地、彝绣研究基地、人才培养基地、物流仓储基地等10个线下中心和基地布局合理、规划科学。
目前,占地面积2210.78平方米的楚雄州彝绣展示交易中心正在加快建设。该中心以特色化、高端化、国际化为目标发展楚雄彝绣产业集群,将打造集人才培养、产品设计研发、文化创意、生产加工、文化体验、展示、销售于一体的彝族刺绣集散中心,以及集旅游会展、高新技术、数字娱乐、文化创意等于一体的综合性彝绣展示交易中心。其中,彝绣产品交易中心区域将重点进行彝族发展历史展示、彝绣文化展示、彝绣产业发展展示、彝绣T台秀、彝绣文创展等;彝绣文化体验中心区域将集中开展彝绣沉浸式体验、产学研用;彝绣产品交易中心将集聚彝绣产品加工交易。
按照规划,楚雄彝绣数字化产业园建成投入使用后,将深挖少数民族文化产品价值,促进少数民族文化传承发展,对各地的特色产品进行整合挖掘,推动云南少数民族产品产业链体系的建设与构建,带动区域经济强劲发展,将彝绣产业打造为助推农民增收、助力乡村振兴的重要渠道。
“我们将立足彝族刺绣文化根基,坚定文化自信,进一步构建全局谋划和统筹联动的彝绣产业发展新格局。”谈及园区发展,李汶娟信心满满地说,强化国际国内合作链延伸,加强沪滇文化协作,举办楚雄彝绣米兰时装周发布会、香港发布会,启动侨商侨企情牵彝绣助力彝绣出山出海行动计划,不断增强彝绣特色化、标准化、时尚化、国际化的品牌影响力,进一步推动楚雄彝绣走出大山、走向全国、走向世界。强化彝绣品牌打造,通过建设全国首个彝绣数字化产业园·彝绣展示交易中心,建立彝绣产业发展指数体系和文化消费指数体系,围绕生产端、市场端发力,推进楚雄彝绣产业化发展。强化彝绣人才链支撑,培养一批复合型高层次彝绣经营管理人才,成立彝绣专家工作站和彝绣专家智库,推进刺绣技术职称评定。
楚雄彝绣 赵家琦 杨子双 摄
据悉,今年10月,楚雄州还将举办非遗盛典文化活动以及全省民族服装服饰设计大赛,通过把弘扬优秀传统文化和发展现实文化统一结合,绣出“指尖新的传奇”,谱写和美共生新篇章。
时评
推动“指尖产业”高质量发展
孙伟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保护好、传承好、利用好非物质文化遗产,对于繁荣发展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推进文化自信自强具有鲜明的时代特性和重要的现实意义。
楚雄州作为全国两个彝族自治州之一,民族文化散发着迷人魅力,彝家女子世代传承的指尖艺术——彝绣,不仅是厚重的民族文化遗产,也是国家非遗保护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浩如星海的民族文化中闪耀着夺目光芒。
近年来,楚雄州做足“指尖文章”,全州5.7万绣娘、530多户彝绣经营户创造出2.45亿元的产业增加值,彝绣成为群众增收、推动乡村振兴的重要渠道。在加快推动楚雄彝绣特色文化产业高质量发展进程中,州委、州政府制定出台彝族服饰保护条例及相关政策措施,举办“丝路云裳·七彩云南民族赛装文化节”并成功将其打造成为云南文化品牌之一。在州委宣传部的统筹推动下,切实加大对彝绣非遗文化知识产权保护和纯手工刺绣产品的扶持力度,重点在提升彝绣品质、打造彝绣品牌上下功夫,着力建设乡级彝绣车间、村级绣坊,既发展“大而全”的规模车间,又建设“小而精”的高端绣坊,这些有效举措对推动彝绣文化和彝绣产业高质量发展起到了积极的促进作用。
千年彝绣,一绣千年。拥有1700多年传承历史的楚雄彝绣需要创新创造,从根本上改变“小而散、小而弱”的产业发展局面,这就需要以战略家的眼光和企业家的敏锐推动彝绣“走出去”和“请进来”。我们欣喜地看到,通过沪滇文化协作、闽滇文化合作等契机,楚雄彝绣正迈着坚定的步履走向全国、走向世界,国际、国内两个市场闪现着楚雄彝绣的身影。
如果说非遗的魅力源于悠久历史,那非遗的活力则在于传承与创新。楚雄州数以万计的绣娘们在飞针走线中用灵巧的双手创造了财富,在丝线绣绘中将非遗文化薪火相传,实现了“绣品变商品、绣片变名片、秀场变市场”的转变,开创了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传承与经济社会建设相互促进、协调发展新局面,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传承、利用和发展提供了“楚雄样板”。
握指成拳方能合力致远。可以预见,楚雄州启动建设全国首个彝绣数字化产业园,将更好地发挥聚集效应和洼地效应,更有利于推动民族文化传承、特色产业发展与乡村振兴有效衔接和有机融合。通过彝绣数字化产业园引领全州形成“区域有园区、县县有企业、乡乡有车间、村村有绣坊”新的发展格局,让“特色化、标准化、品牌化、时尚化、国际化”的彝绣品牌更有范儿,绽放出新的时代光彩、展现出新的蓬勃生机。
责编:饶定烈
校对:刘兵兵
监制:郭云旗
审核:赵梅圭
云南经济日报
更主流|更新锐|更价值
上一篇:海哈金喜开始自己的直播,没想到她的人气比她的老公李亚鹏高多了
下一篇:最后一页
Copyright 2015-2022 欧洲导报网 版权所有 备案号:沪ICP备2022005074号-23 联系邮箱: 58 55 97 3@qq.com